top of page

2025 年新屋建案、房市與建造成本

  • 作家相片: Generich
    Generich
  • 10月8日
  • 讀畢需時 5 分鐘
新房屋
2025年對於建商而言相當具有挑戰性。

前言:高點壓力轉折

進入 2025 年,台灣房市與營建業正處於十字路口。一方面,在過去數年房價與推案量累積高點之後,市場調整的壓力浮現;另一方面,建造成本、材料供應與政策環境也在悄然重塑未來的建案風貌。對於建商、供應商與消費者,似乎愈來愈難找到合適的落腳點。

一、新建案市場現況與景氣態勢

1. 房市成交量與買賣移轉趨勢:量縮格局確立

經濟日報觀察2025 年上半年以來,整體房市買賣移轉件數持續萎縮,成交量普遍低迷,買賣雙方觀望情緒高漲。據永慶房屋預估,2025 年全年買賣移轉棟數可能跌破 30 萬棟,創近年新低。這種量縮現象與過去數年高基期對比之下更為明顯。值得留意的是,儘管交易量明顯萎縮,但房價部分仍具有一定支撐性,仍有「修正但不崩盤」的可能性較高。

建物買賣移轉棟數
2025 年全年買賣移轉棟數可能跌破 30 萬棟

2. 區域與個案分化:強中更強、弱者更弱

房市調整通常不會平均分布,各區域與案型差異將被放大。以 2025 下半年為例,許多觀點認為市場將進入「個案為王」時代:若地段、公設、交通、建商信譽佳的案子仍具吸引力;但偏遠或過度依賴投資需求的案子,則更不易生存。此外,交屋潮也將成為市場壓力的釋放點。過去幾年推案量大的區域在 2025 年有相當比例進入交屋期,供給面釋出壓力加重,可能逼使建商採用更靈活的價格策略以去化餘屋。

3. 政策與信貸環境:限貸不鬆、審慎為上

政策是房市動能與風險的重要變數。2025 年央行與相關機構在房市管控上的態度依然偏向審慎。未鬆綁房市信用管制、房貸條件仍偏緊,這對於買房人與建商都有壓力。限貸令與信貸條件收斂,使得許多潛在購屋者因貸款審查嚴格、負擔能力下降而退場。此外,市場亦出現預售屋解約潮或購屋者猶豫不前的情形。綜合來看,房市現階段以「量縮+價微修正+個案分化」為基調。但房價若要大幅下跌,仍需面對建材、成本、資金與心理面共同拉力。

二、建造成本與其結構變動

若說房市景氣是表象,建造成本則是更根本的力量。無論建商規模大小,只有在成本可控或轉嫁合理的情況下,才有空間操作利潤。

1. 整體營造物價指數:漲幅趨緩但壓力未除

以主計總處與營造工程物價指數(Construction Cost Index, CCI)來看,2025 年指數雖仍維持正成長,但漲幅已明顯收斂。以 2025 年 5 月為例,營造工程物價指數年增率 0.56%,為近二年來的新低點。在 2025 年 7 月,整體營造工程物價指數年增率下降至 –0.17%,顯示材料類成本甚至出現下滑。這表示:成本高點有可能已過,但缺工、工料價格波動與法規、環保壓力仍是潛在風險。

營造工程物價指數
營造工程物價指數之漲幅已明顯收斂

2. 各項成本構成:土地、人工、材料與規格溢價

以下是建造成本的主要構面,以及 2025 年影響條件的分析:

成本構成

現況與趨勢

關鍵風險點或溢價來源

土地成本

多數熱門區域仍處高檔,地價壓力難退

若未來都市更新、都更政策不到位,核心區段推案空間將被壓縮

人工(勞務)

缺工問題未解,人工成本仍高

勞務類指數漲幅仍有空間,尤其在偏鄉或技術含量高的工種

材料成本(鋼筋、混凝土、玻璃、設備等)

過去數年漲幅劇烈,但 2025 年具調整或走平跡象 ;部分材料如金屬、木材、油漆等出現負成長或下滑

碳費、環保法規對低碳材料的要求、供應鏈中斷風險

規格與品質溢價

高級外牆材、玻璃帷幕、智慧建築、綠建築標章等要求提升

建商為求競爭力,可能在細部規格拉高,造成成本過度膨脹

結構與耐震強化成本

若要從法規最低耐震標準提升到更安全等級,成本將大幅上升

據報導,將耐震標準從 0.24G 提升到 0.3G,SRC、SC 等結構系統每坪可能再加價數萬元至十餘萬元

依據雙北市場行情,符合法規最低耐震性能要求0.24G的營建成本,RC結構約28萬/坪、SRC結構約32~33萬/坪、SC結構約34~35萬/坪。地下室、開挖、支撐與防水工程因為工序複雜、風險高,其造價則更甚。此外,2025 年「碳費」政策的上路,也可能造成部分建材成本的上揚。成本可能上升 20%~30%。

3. 成本與利潤壓縮:建商的承受範圍

在成交量萎縮與限貸條件趨嚴的背景下,建商在定價與利潤控制上面臨兩難。一方面建造成本高、規格要求高,另一方面買方抗壓性上升、議價空間變大。若建商過度讓利、用折扣促銷來去化庫存,將侵蝕利潤;若定價過高,又將失去市場競爭力。因此,許多建商必須在「成本可控+差異化定位」之間取得平衡。例如:降低設計複雜度、減少過度豪華裝潢附加條件、採取分階段升級設備、與材料供應鏈合作鎖價策略等。此外,若建商本身具備材料供應鏈整合能力,在成本波動期將具有顯著競爭優勢。

三、中長期展望與策略建議

1. 預期走勢

從目前情勢而言,以下是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:

  1. 溫和調整:成交量逐漸企穩,房價小幅向上或維持高檔盤整,不出現大幅崩盤。

  2. 個案修正:弱勢區域或案子出現價格下修、議價空間拉大,強勢地段案子仍可維持價穩。

  3. 先跌後穩:在政策、利率壓力下短期出現修正,下半年或 2026 年起找到支撐回穩。

  4. 結構性變動:碳費、綠建築、耐震等外在條件拉高新案門檻,使得部分中小型建案退出市場,市場整體門檻提高。

2. 對建商而言

  • 控管裝潢、外觀材質可變項目,盡可能從標準化設計達到成本下降效應。

  • 選擇在地材料與施工隊伍,減少運輸成本與外包中間利差。

  • 評估是否採用模組化製造、預鑄構件或工業化建築方式來降低人工與時間成本。

  • 若案子在邊遠區或非核心區段,應更審慎掌握市場接受度與議價空間。

3. 買方進場

對潛在購屋者、自住客或投資人而言,這幾點值得關注:

  • 觀察成交量與議價空間:若案子開價不敢強硬,讓利空間大,或成交量開始回穩,是進場訊號之一。

  • 選擇品牌與信譽建商:在市場波動時期,信譽與交屋保證更具保障。

  • 注重產品本質而非單純價格戰:選擇耐震、隔音、綠建築等具體價值比單純折扣更重要。

  • 區域與交通配套不可忽略:未來增值潛力與生活機能仍是核心考量。

  • 確認建案結構設計與施工規格:若有條件可查該建案的結構圖、用料說明、耐震標準等,

  • 交屋、工程進度評估:了解交屋時點、付款節奏與是否有品質保固,避免資金壓力與風險累積。

室內設計
2025年更加考驗消費者對於建案選擇的嚴謹性

結語:穩健中求機遇

在 2025 年這樣一個充滿變數的時期,房市與建造成本都在動盪中重組。目前的情勢可總結為:

  • 房市整體呈現量縮修正,但價位不太可能大幅崩跌

  • 建造成本高點可能已過,但缺工、規格要求與法規壓力仍是隱憂

  • 差異化規劃、供應鏈控制與成本敏感度將是勝出的關鍵

留言


這篇文章不開放留言。請連絡網站負責人了解更多。

國際金屬交易丨中古鋼軌丨中古拆船板

Phone: 0981936353Line ID: 0981936353

WhatsApp: +886 981936353 丨Email: generichtrade@gmail.com

  • Whatsapp
  • 線條
  • LinkedIn
  • Facebook

©2023 創傅有限公司版權所有。by Generich Co Ltd.All Rights Reserved

為提供最好的瀏覽感受,建議您使用Edge、Google Chrome、Firefox、IE10以上版本瀏覽器

bottom of page